●惠州日報記者駱國紅 香金群
春風攜暖意,就業正當時。2月15日上午,“春風行動·南粵春暖”惠就未來2025新春招聘會在惠州市工人文化宮廣場舉行。這是惠州新春首場大型公益招聘會,拉開節后“搶人”帷幕,呈現供需兩旺的景象。來自我市智能科技、新能源、機電工程、食品、裝飾設計、家政服務和培訓教育等行業的320家企業,提供研發、設計、銷售、文員、客服等崗位近3萬個,吸引線上、線下5000余人參與應聘,達成初步求職意向1052人次。
記者從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今年我市將舉辦近300場公益招聘會,搭好企業與求職者雙向選擇橋梁,推動各類群體高質量就業。
惠州新春招聘會現場人頭攢動。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攝
搭建常態化對接平臺助人才企業“雙向奔赴”
“有工作經驗要求嗎”“薪酬待遇如何”“工作環境怎么樣”……當天招聘會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求職者們在不同的招聘攤位前仔細了解企業的招聘政策、崗位需求、薪資待遇等信息,根據自身優勢和工作經驗,匹配自己心儀的崗位。
惠州本地求職青年黃燕瓊早早來到活動現場,向招聘企業仔細詢問招聘條件、薪資待遇等情況。“此次招聘會提供了很多技術類崗位,我希望能借此機會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開啟新一年的奮斗征程。”黃燕瓊說。
來自中韓產業園的豪鵬科技公司這次在招聘會上招聘普工和技術人員,其中,高級崗位的技術人員月薪最高達12000元。
“春節過后,企業訂單充足,需要大量的人力補充。”豪鵬科技招聘主管曾林峰告訴記者,目前企業普工還存在七八百人的缺口,其余如工藝、研發、設備、質量等技術崗位缺口近百人。“春節過后,我們除了參加招聘會,還開展地推招聘、網絡招聘、直播帶崗等形式的招聘活動,多渠道招工滿足生產需要。”
線下招聘火熱的同時,線上直播帶崗也在發力。為了讓不能到場的求職者也能了解到招聘信息,市人社局聯合人力資源公司在招聘會現場開展直播帶崗活動,通過直播在線介紹企業相關信息、用工需求、薪資待遇、福利待遇,為用人企業和求職者搭建溝通平臺。
直播帶崗成為招聘會的新亮點。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攝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咨詢服務、就業指導服務等專區,工作人員為求職者提供勞動者權益維護、就業創業、社保、人才、殘聯、工會、退役軍人等多領域政策宣傳和就業指導,吸引了眾多求職者駐足咨詢。
“今年我市將舉辦近300場公益招聘會,搭好企業與求職者雙向選擇橋梁,推動各類群體高質量就業。”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加大開展招聘會頻次的同時,還將繼續開展企業后續跟蹤服務和一系列、多主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公共就業服務活動,進一步發揮“就業驛站”“零工市場”等基層服務載體作用,為勞動者求職就業和用人單位招聘用工搭建常態化對接平臺,提供“就在身邊”的就業服務,打造“家門口”的就業服務圈。
表彰先進典型
激發技能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城市是人才實現夢想的舞臺。為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在全市營造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的良好氛圍,招聘會現場對2家誠信服務3A等級惠州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進行表彰,為第三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技能大賽冠軍選手單位——惠州市技師學院頒發牌匾。同時為2名全國技術能手、3名惠州市技術能手、6名廣東省特級技師進行頒獎。
馬海彬是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生產監督運行生產部班長,也是一個在石化行業默默耕耘了32載的“老兵”。從業以來,他以扎實的專業技能、不懈的創新追求,帶領團隊在技術創新上不斷突破,累計攻克制約裝置發展的33項難題,同時依托工作室開展技術攻關,協助并參與部門完成了多項重大技改技措項目。
“能夠當選省級特級技師,我感到非常榮幸。”馬海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來惠州已經18年了,“惠州是一個包容溫暖的城市,對人才很重視,提供了一系列暖心人才政策。”馬海彬說,今后他將發揮優勢,在煉油領域繼續創新,為惠州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康婷霞、王曉靜是惠州市技師學院教師,去年她們參加第三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技能大賽獲得第一名,并獲得2024年職業技能競賽“全國技術能手”稱號。“能獲得這項榮譽很高興,同時也感覺責任重大,接下來我們將做好以賽促教工作,轉化教學成果,為惠州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能人才。”康婷霞說。
加強校企合作
培養優秀技能人才助力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
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活動現場,惠州市技師學院分別與TCL科技集團、中建鋼構廣東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協議。
據悉,簽訂協議后,惠州市技師學院與TCL科技集團將緊密圍繞我市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共同開發評價資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精準對接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為惠州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企業招聘人員與求職者互動交流。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攝
職業技能競賽是培養、選拔、評價技能人才的有力手段,是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惠州市技師學院將與中建鋼構共同舉辦職業技能大賽,為我市技能人才搭建展示才華、切磋技藝的平臺,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訓的機制,進一步激發廣大職工和青年學子學習技能、精進技藝的積極性,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惠州市技師學院院長丘建雄表示,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持續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為惠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助力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人才高地建設。
現場觀察
如何破解求職招聘“兩頭難”?
元宵之后,迎來返崗復工與求職招聘的高峰。記者在2025蛇年新春惠州第一場大型公益性招聘會上了解到,求職招聘既呈現“兩頭旺”的景象,又同時出現“兩頭難”的情況,如何破解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這一結構性就業矛盾?
企業
應用AI技術提升精準招聘能力
距離招聘開始還有半個小時左右,已有不少求職者和企業招聘人員來到現場了。廣東凱勝威精密技術有限公司人事經理張先生剛在展位前坐下,就有一位女士前來咨詢。
張先生介紹,該公司目前在深圳,是一家從事新能源汽車配件、儲能設備配件生產的企業,因擴大業務,今年三四月份將把工廠搬到惠城區水口,急需招聘沖壓工、倉管員、線切割技工等人員,二手沖床回收、學歷要求中專、高中以上就行。
前來咨詢的女士是本科生,學的是繪畫專業,并不是目前企業急需的人才,但是張先生還是把她的簡歷留下了。“隨著業務發展,未來我們可能也會招聘繪畫、設計等專業的人才。”張先生說,“這既是給求職者更多的機會,也是為公司儲備人才。”
“普工缺口300人左右”“今年新增了業務,急需機械設計工程師,月薪最高2萬元”“招聘年齡放寬到50歲以下,上白班,不用上夜班”……記者在招聘會現場了解到,不少企業節后生產訂單增加或比較穩定,用工需求增加,只要有求職者前來咨詢,他們都愿意多和對方溝通,期望能盡快找到適合的人才。
“部分求職者來應聘時,因為對企業不太了解,可能并不清楚自己適合企業的哪些工作崗位,這時用人單位應該主動了解求職者的專業背景和性格特點,為他們匹配合適的崗位,這樣才能提高招聘效率,確保人才的合理利用。”海神工藝(惠州)有限公司品質部兼人事部總監趙智剛認為,破解招工難題,企業應該想辦法提升精準招聘能力,以更好實現求職者和企業雙方的平衡、滿意。
廣東金力智能傳動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也深諳精準招聘的重要性。“我們專門為這場綜合性的招聘會準備了3種類型的招工簡章。”該公司人事行政經理高曉玫介紹,公司分別針對普工、應屆畢業生和緊缺崗位制作不同的招聘簡章,如針對普工的特別提到給熟手技工獎勵金,針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則側重介紹人才發展機制等,“我們公司近年發展非常快,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廣納賢才。”
AI技術迅猛發展,也為企業精準招聘提供了更多可能。廣東智通人才連鎖集團惠州分公司負責人曹年花介紹,2月14日,智通直聘正式接入DeepSeek大模型,為企業和求職者提供更加精準的求職招聘服務,“建議企業和求職者都可以更多關注和應用AI技術,進一步提升人崗匹配的精準度和效率。”
求職者
明確職業方向 做好職業規劃
面對用人單位大量的招工需求,部分求職者卻感嘆“找工作,難,找份好工作,更難”。
90后小徐在招聘會現場投了好幾份簡歷,“之前在深圳公司擔任機械結構工程師,去年9月辭職回惠州,在朋友公司做兼職,但收入只能維持生活。”小徐想找一份相對穩定、離家比較近、薪資在6000~8000元的工作,“感覺還是有點難。”
2023年畢業的小葉,學的是會計專業,畢業之后在家里幫父母打理業務,干的是和其專業基本不相干的活,“還是想找份和會計相關工作”的他卻發現,不少企業的會計相關崗位都要求有工作經驗,這讓已經不是應屆畢業生的他感到有些尷尬。
學工程造價的00后小陳想轉行,但是對于要轉到哪一行卻沒有明確的意向,“電商也可以,進工廠也能接受”,可是當企業招聘人員問他轉到其他行業有什么優勢時,他卻答不上來。
“部分求職者對自己想要找什么崗位并沒有明確的想法,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也缺乏規劃。”這是不少企業招聘人員共同的感受,也是導致求職者感覺“找工作不容易”的原因之一。
針對求職者的這些情況,當天的招聘會現場設置了求職知識墻、就業指導服務區等,為“對就業感到迷茫”的求職者提供服務。在就業指導服務區,多位國家職業指導師現場為求職者提供簡歷診斷、職業規劃咨詢、行業趨勢分析、求職策略分享等服務,幫助求職者明確職業方向、提升求職應對能力。
“簡歷要突出閃光點,可以把專業技能優勢、參加大賽獲得的榮譽放在前面,讓招聘人員一眼就能看到。”國家職業指導師林芝伊為眾多求職者提供簡歷診斷,發現不少求職者的簡歷模板化,只是羅列相關內容,沒有突出重點,不利于展示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建議求職者梳理自身技能、經驗等優勢,在簡歷中使用簡潔的語言和量化數據展示成就,這樣能有效提升應聘的競爭力。”
“轉行并不可怕,但最忌‘病急亂投醫’。”廣東凱勝威精密技術有限公司人事經理張先生建議,計劃轉行的求職者要做好職業規劃,調整好心態,要有“從零開始的勇氣”,邊干邊學,積累經驗,也會做出成績。
編輯:任己章